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527|回复: 3

20,精神养生

[复制链接]

53

主题

0

回帖

1522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522
发表于 2023-9-26 12:42: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情志变化
一、情志变化的保健
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在一般情况下,属于正常的精神生理现象。因为感情的表露乃人之常情,是本能的表现,而且各种情志活动都有抒发自己感情起着协调生理活动的作用。因为愤怒、悲伤、忧思、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压抑在心中而不能充分疏泄,便对健康有害,甚至会引起疾病。若能恰当而有目的、合理地使用感情,则有益于健康。但是,如果情志波动过于持久,过于剧烈,超越了常度,则将引起机体多种功能紊乱而导致疾病。此时,七情便成了致病因子。因此情感对人体的损益效果,不单取决于情志本身,而同时取决于人们对感情的态度和使用感情的方式。
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会增强,从而起到防病作用,患病之后,精神状态良好可加速康复,还可以利用心理活动规律治病。总之,精神、心理保健不仅直接涉及到健康、寿命,还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因此,在人的一生中重视精神养生是非常重要的。

二、影响情志变化的因素
人的情志变化是由内外刺激引起的,即外源性因素、内源性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病理因素,都是导致情志变动的内外因素。
(一)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可以影响人的心理,而人的心理变化又能影响健康。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的变迁,可引起情志变化而生病。男女之间的婚恋纠葛、家庭生活不协调,或家庭成员的生离死别等精神创伤,均可引起强烈的情志变化。正如《素问·疏五过论》说:“切脉问名,当合男女,离绝菀结,忧恐喜怒,五脏空虚,血气离守”。《类经·论治类》注:“离者失其亲爱,绝者断其所怀,菀谓思虑抑郁,结谓深情难解......”。此外,社会动乱、流亡生活,饥馑灾荒等,都会造成人们精神的异常变化。社会因素十分复杂,其对人精神上的影响也是很复杂的。
(二)环境因素
在自然环境中,有些非特异性刺激因素作用于人体,就可使情绪发生相应变化,引起情绪变化的机理在于他们影响了人体的生理功能活动,通过“心神”的主导作用而反馈在精神方面的表现。例如,四时更迭、月廓圆缺、声音、气味、颜色、食物等,都可影响情绪的变化。异常气候的剧烈变化更易对人的情绪产生明显影响。月相与人体生理密切相关,人的情绪也随月相的盈亏,而有相应变化。安静、幽雅、协调的生活环境,令人喜悦的气味,优美动听的乐曲,可使人清爽舒畅、精神振奋、提高工作效率。在喧嚣吵闹、杂乱无章、气味腥臭的环境中,人会感到心情不舒畅,压抑、沉闷,或厌倦、烦躁,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会明显下降。不仅如此,不同的色彩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感觉,从而直接影响人的

精神状态。由于环境和人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因此,环境因素是影响人情绪变化的重要方面。
(三)病理因素
机体脏腑气血病变,也会引起情志的异常变化。《素问·调经论》指出:“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灵枢·本神》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止”,《素问·宣明五气论》指出:“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这是五脏精气乘一脏之虚而相并后引起的情志变化。凡此种种,都说明内脏病变可导致情志的改变,五脏虚实不同,亦可引起不同的情志变化。

三、情志对健康的影响
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起着协调作用,但若七情太过,超过人体自身调节的范围,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而导致疾病。七情内伤,各有所主,情志对健康的影响也有一定的规律。
(一)情志刺激的性质与程度差异
七情之中,有六情属恶性刺激,唯有喜属于良性刺激。它为心志,笑为心声,笑是喜形于外的体现。经常保持喜悦、乐观的情绪,对健康是有好处的。故《儒门事亲》说:“喜者少病,百脉舒和故也”,愤怒致病较重。《东医宝鉴·内景篇》说:“七情伤人,惟怒为甚,盖怒则肝木克脾土,脾伤则四脏俱伤矣”。怒多伤肝,肝失疏泄,气机升降逆乱,进而导致其他脏腑功能失调,故表现证情较重。惊恐致病较为难治。惊恐多自外来,在思想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大惊卒恐,如视怪物、闻奇声、遇险境等,使人惊骇不已。多伤心肾,其治颇为棘手。
情志致病还与其刺激的程度强弱有关。根据情志刺激的程度,可分为暴发性和渐进性刺激两大类。暴发性刺激,多指突如其来的情志刺激,如意料之外的巨大打击、重大收获、巨大的事变或灾难、难以忍受的伤痛等,这些突发性的、强烈的刺激,使人气血逆乱,导致暴病、急病的发生。《淮南子·精神训》说:“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大忧内崩,大怖生狂”。因暴发性刺激致病,多发病急、病情重、甚或天亡。七情之中,喜、怒、惊、恐以刺激量过大、过猛为致病条件。临床所见因情志剧变导致的心阳暴脱而卒死,肝阳化风而卒中,以及暴聋、暴盲、发狂等情况,大多与喜怒惊恐有关。渐进性刺激,多是指某些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获得解决或实现,而在这一段时间内保持着持续性的异常精神状

态。如精神紧张、思虑忧愁、悲伤不已等,这类精神刺激伤人精气,引起气机失调,致人疾病。《素问·汤液醪醴论》说:“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神驰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忧、思、悲的情志刺激以刺激时间长为致病条件,持续不良的心境,积久而成疾。因此,要根据不同情志的致病特点,自觉地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调节。
(二)情志变化的个体差异
人的体质有强弱之异,性格有刚柔之别,年龄有长幼之殊,性别有男女之分。因此,对同样的情志刺激,则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
1、体质差异 体质强弱不同,对情志刺激的耐受力也有一定的差异。如《医宗必读》说:“外有危险,触之而惊,心胆强者不能为害,心胆怯者触而易惊。”《灵枢·通天》认为人们的体质有阴阳之气禀赋不同,对情志刺激反应也不同,“太阴之人,多阴无阳”,精神易抑郁;“少阴之人,多阴少阳”,心胸狭窄,多忧愁悲伤,郁郁不欢,“太阳之人,多阳无阴”,感情易暴发;“少阳之人,多阳而少阴”,爱慕虚荣,自尊心强。《灵枢·行针》指出:“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说明不同体质特点的人对情志刺激产生的好发性各别。
2、性格差异 性格是人们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一般而言,性格开朗乐观之人,心胸宽广,遇事心气平静而自安,故不易为病;性格抑郁之人、心胸狭隘,感情脆弱,情绪常激烈波动,易酿成疾患,这种耐受性的差异,与人的意志的勇怯密切相关。意志坚定者,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的感情,使之免于过激;意志怯弱者,经不起七情六欲的刺激,易做感情的俘虏,必然发生病变。《素问·经脉别论》云:“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著而为病也”,说的就是

这个道理。
3、年龄差异 如儿童脏腑娇嫩、气血未充,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备,多为惊、恐情志致病;成年人,气血方刚,奋勇向上,又处在各种错综复杂的环境中,易怒、思为病;老年人,常有孤独情感,易为忧郁、悲伤、思虑所致病。
4、性别差异 男性属阳,以气为主,性多刚悍,对外界刺激有两种倾向:一是不易引起强烈变化;一是表现为亢奋形式,多为狂喜、大怒,因气郁致病者相对少些。女性属阴,以血为先,其性多柔弱,一般比男性更易因情志为患。故《外台秘要方》有“女属阴,得气多郁”之说。女性对于情志的刺激,以忧悲、哀思致病为多见。正如《千金要方》说:“女人嗜欲多于丈夫,感病倍于男子,加以慈恋、爱憎、嫉妒、忧恚、染者坚牢、情不自抑,所以为病根深,疗之难瘥”。诚然,妇女的禀性未必尽如以上所说,但女性多情志为患却已被临床所证实。

第二,调神养生法
一、清静养神
清静,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因神气清净而无杂念,可达真气内存,心神平安的目的。此处之“清静”是指思想清静,即心神之静。心神不用不动固然属静,但动而不妄动,用之不过,专而不乱,同样属于“静”。我们提倡的思想清静主要是思想专一,排除杂念,不见异思迁,想入非非,而是要思想安定,专心致志地从事各项工作、学习。
(一)调养心神是养生之本
调神摄生,首在静养。这种思想源于老庄道家学说,后世在内容和方法上不断有所补充和发展。
养生家认为静养之要在于养心,道、儒、佛、医都有此主张。“儒曰正心,佛曰明心,道曰炼心,要皆参修心学一事”,“万法唯心,万道唯心。心为人之主宰,亦为精气神之主宰。炼精炼气炼神,均须先自炼心始”。心静则神清,心定则神凝,“故养生莫要于养心。天玄子曰:“养心之大法有六:曰心广、心正、心平、心安、心静、心定,心广所以容万类也,心正所以诚意念也,心平所以得中和也,心安所以寡怨尤也,心静所以绝攀缘也,心定所以除外累、同大化也”(《道家养生学概要》)。凡事皆有根本,养心养神乃养生之根本,心神清明,则血气和平,有益健康。
《内经》从医学角度提出了“恬淡虚无”的养生防病思想。《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这里从内外两个方面揭示了调摄的重要原则。对外,顺应自然变化和避免邪气的侵袭;对内,谨守虚无,心神宁静,这样外御内守,真气从之,邪不能害。可见,“恬淡虚无”之要旨是保持静养,思想清静、畅达情志,使精气神内守而不散

失,保持人体形神合一的生理状态,有利于防病去疾,促进健康。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学者非常重视思想清静与健康关系的研究。生理学研究证实,人在入静后,生命活动中枢的大脑又回复到人的儿童时代的大脑电波波慢状态,也就是人的衰老生化指标得到了“逆转”。经测定,高水平的气功师的脑电波与一般人有明显的不同。社会调查发现,凡经过重大精神挫折、思想打击之后,又未得到良好的精神调摄,多种疾病的发病率都有明显增加。社会实践证实,经常保持思想清静,调神养生,多练气功,可以有效地增强抗病能力,减少疾病发生,有益身心健康。
(二)清静养神的方法
1、少私寡欲 少私,是指减少私心杂念;寡欲,是降低对名利和物质的嗜欲。老子《道德经》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内经》指出“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因为私心太重,嗜欲不止,欲望太高太多,达不到目的,就会产生忧郁、幻想、失望、悲伤、苦闷等不良情绪,从而扰乱清静之神。使心神处于无休止的混乱之中,导致气机紊乱而发病。如果能减少私心、欲望,从实际情况出发,节制对私欲和对名利的奢望,则可减轻不必要的思想负担,使人变得心地坦然,心情舒畅,从而促进身心健康。而要做到少私寡欲,必须注意下述两点:一是明确私欲之害,以理收心。如《医学入门·保养说》言:“主于理,则人欲消亡而心清神悦,不求静而自静也”。二是要正确对待个人利害得失。《太上老君养生诀》说:“且夫善摄生者,要先除六害,然后可以保性命延驻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

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六害不除,万物扰心,神岂能清静?去六害养心神,确为经验之谈。
2、养心敛思 养心,即保养心神;敛思,即专心致志,志向专一,排除杂念,驱逐烦恼。《医钞类编》说:“养心则神凝,神凝则气聚,气聚则神全,若日逐攘扰烦,神不守舍,则易衰老。”所谓凝神,即是心神集中专注一点,不散乱,不昏沉。可见,这种凝神敛思的养神方法,并非无知、无欲、无理想、无抱负,毫无精神寄托的闲散空虚。因此,它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者是绝然不同的。从养生学角度而言,神贵凝而恶乱,思贵敛而恶散。凝神敛思是保持思想清静的良方。随着科学的发展,实验已证明,清静养神这种自我调节能保持神经系统不受外界精神因素干扰,使人体生理功能处于极佳状态。要想取得保养心神之良效。必须具备心地光明磊落,志有所专的品德。只有精神静谧,从容温和,排除杂念,专心致志,才能做到安静和调,心胸豁达,神清气和,乐观愉快,这样不仅有利于学习和工作,而且能使整体协调,生活规律,有利于健康长寿。

二、立志养德
正确的精神调养,必须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只有对生活充满信心,有目标、有追求的人,才能很好地进行道德风貌的修养和精神调摄,更好地促进身心健康。
(一)立志修养
养生,首先要立志,所谓立志,就是要有为全人类服务的伟大志向,树立起生活的信念,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乐趣。也就是说要有健康的心理、高尚的理想和道德情操,这是每个人的生活基石和精神支柱。
理想和信念是青少年健康成才的精神保障,有了正确的志向,才会真正促使他们积极探索生命的价值,寻找生活的真谛,追求知识,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理想和信念又是老年人的延长生命活力的“增寿剂”,不畏老是健康长寿的精神支柱,产生不畏老精神的重要思想基础就是晚年的理想和追求。老年人应重视健身养体,心胸开阔,情绪稳定,热爱生活,为社会发挥“余热”,从而使内心感到无愧于一生的无限快乐的思想,这种思想又有益于健康。
理想和信念是生活的主宰和战胜疾病的动力。科学证明人的内在潜力很大,充满自信心,顽强的意志和毅力是战胜疾病的极为重要的力量。《灵枢·本脏篇》言:“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就是说意志具有统帅精神,调和情志,抗邪防病等作用,意志坚强与否与健康密切相关。事实证明,信念、意志坚定的人,能较好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生活实践也证实了不少病残者靠自己的信心、意志和努力,主宰自己的命运,为社会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综上所述,树立理想,坚定信念,充满信心,量力而行,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养生保健的重要一环。现代生理学

和生物信息反馈疗法研究证明,坚强的意志和信念,能够影响内分泌的变化,如白血球大幅度升高,改善生理功能,增强抵抗力,故有益于健康长寿。
(二)道德修养
古人把道德修养作为养生一项重要内容。儒家创始人孔子早就提出:“德润身”,“仁者寿”的理论。他在《中庸》中进一步指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他认为讲道德的人,待人宽厚大度,才能心旷神怡,体内安详舒泰得以高寿。古代的道家、墨家、法家、医家等,也都把养性养德列为摄生首务,并一直影响着后世历代养生家。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性既自喜,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明代的《寿世保元》说:“积善有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明代王文禄也在《医先》中说:“养德、养生无二术”。由此可见,古代养生家把道德修养视作养生之根,养生和养德是密不可分的。他们的养性,道德观,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和认识上的片面性,但其积极的一面对道德修养、摄生延年还是颇有益处的。
从生理上来讲,道德高尚,光明磊落,性格豁达,心理宁静,有利于神志安定,气血调和,人体生理功能正常而有规律的进行,精神饱满,形体健壮。这说明养德可以养气,养神,使“形与神俱”,健康长寿。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言:“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现代养生实践证明,注意道德修养,塑造美好的心灵,助人为乐,养成健康高尚的生活情趣,获得巨大的精神满足,是保证身心健康的重要措施。

三、开朗乐观
性格开朗,精神乐观是健身的要素、长寿的法宝,这是人所共知的常理。
(一)性格开朗
性格是人的一种心理特征,它主要表现在人已经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上。性格开朗是胸怀宽广、气量豁达所反映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性格虽然与人的基因和遗传因素直接相关,但随着环境和时间的变化,是可以改变的。人们都有一个使自己的性格适应于自然、社会和自身健康的改造任务。
医学研究已证明,人的性格与健康、疾病的关系极为密切。情绪的稳定,对一个人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性格开朗,活泼乐观,精神健康者,不易患精神病、重病和慢性病,即使患了病也较易治愈,容易康复。不良性格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可以从各方面对人体大脑、内脏及其他部位产生危害。
培养良好性格的基本原则是,从大处着眼,从具体事情入手,通过自己美好的行为,塑造开朗的性格。首先要认识到不良性格对身心健康的危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看问题、处理问题要目光远大,心胸开阔,宽以待人,大度处事,不斤斤计较,不钻牛角尖。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学习和业余生活,丰富生活内容,陶冶性情。
(二)情绪乐观
情绪乐观既是人体生理功能的需要,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孔子在《论语》中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可见,乐观的情绪是调养精神,舒畅情志,防衰抗老的最好的精神营养。精神乐观可使营卫流通,气血和畅,生机旺盛,从而身心健康。正如《素问·举痛论》云:

“喜则气和志达,营卫调利”。
要想永保乐观的情绪,首先要培养开朗的性格,因为乐观的情绪与开朗的性格是密切相关的。心胸宽广,精神才能愉快。其次,对于名利和享受,要培养“知足常乐”的思想,要体会“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道理,这样可以感到生活和心理上的满足。再次,培养幽默风趣感,幽默的直接效果是产生笑意。现代科学研究已证明,笑是一种独特的运动方式,它可以调节人体的心理活动,促进生理功能,改善生活环境,使人养成无忧无虑,开朗乐观的性格,让生命充满青春的活力。

四、保持心理平衡
当代社会的特点之一是竞争。长期处在高节奏的竞争环境中,容易产生焦虑、心力疲劳、神经质等心理现象。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心理健康。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保证健康的体魄,就必须培养在竞争中保持心理平衡的能力。
所谓竞争意识,就是要有进取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有高度责任感的人,表现于对知识的索取,对技艺的追求和对志趣的倾心。因此,视野开阔,生活充实。
竞争社会所需要的心理素质,首先要有顽强的毅力,毅力是一种持久坚强的意志,它是精神健康的有力保证。同时,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剧烈的竞争常会打破原有的心理平衡,所以必须学会自我调节,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不为琐事忧虑烦恼。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心地坦然的迎接新的挑战。
在竞争社会冢,有些人在竞争失败后,可产生自卑感,社会需要是多方面的,人的兴趣和能力也是多种多样的,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从来不曾有过全能的“天才”。因此,不必为一时一事的失利而苦恼,丧失信心。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克服自卑感,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扬长避短,科学安排工作和学习,就会增加成功率。竞争的社会更易产生嫉妒心理,嫉妒是一种心理现象,它是指对别人比自己优越,如才华、品德、名声、成就、相貌等高于自己时,想排除别人优势而表现一种不甘心和怨恨的强烈情绪状态,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会降低人体生理功能而导致身心疾病。消除嫉妒心理的基本方法,就是培养正确的拼搏精神,即树立欢迎别人超过自己,更有勇气超过别人的正确观念。摆脱一切不良情绪,发挥自己的长处,在可能的范围内达到最佳水平。社会的发展将会促进合理的竞争,培养竞争意识,适

应社会的需要,就能在当代环境中保持健康的平衡心理,保证旺盛的精力,健康的体魄,这对自己、对社会都是有益的,也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

第三,调摄情绪法
一、节制法
所调节制法就是调和、节制情感,防止七情过极,达到心理平衡。《吕氏春秋》说:“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重视精神修养,首先要节制自己的感情才能维护心理的协调平衡。
(一)遇事戒怒
“怒”是历代养生家最忌讳的一种情绪,它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怒不仅伤肝脏,怒气还伤心、伤胃、伤脑等,导致各种疾病。《千金要方》指出:“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并大醉,三者若还有一焉,须防损失真元气”。《老老恒言·戒怒》亦说;“人借气以充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气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这些论述把戒怒放在首位,指出了气怒伤身的严重的危害性,故戒怒是养生一大课题。
制怒之法,首先是以理制怒。即以理性克服感情上的冲动,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虽遇可怒之事,但想一想其不良后果,可理智地控制自己过极情绪,使情绪反映“发之于情”,“止之于理”。其次,可用提醒法制怒。在自己的床头或案头写上“制怒”、“息怒”、“遇事戒怒”等警言,以此作为自己的生活信条,随时提醒自己可收到良好效果。再次。怒后反省,每次发怒之后,吸取教训,并计算一下未发怒的日子,减少发怒次数,逐渐养成遇事不怒的习惯。
(二)“宠辱不惊”
人世沧桑,诸事纷繁;喜怒哀乐,此起彼伏。老庄提出“宠辱不惊”之处世态度,视荣辱若一,后世遂称得失不动心为宠辱不惊。对于任何重大变故,都要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不要超过正常的生理限度。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情志刺激与免疫功能之间的联系息息相关。任何过激的刺激都可削

弱白细胞的战斗力,减弱人体免疫能力,使人体内防御系统的功能低下而致病。为了健康长寿,任何情绪的过分激动都是不可取的。总之,要善于自我调节情感,以便养神治身。对外界的事物刺激,既要有所感受,又要思想安定,七情平和,明辨是非,保持安和的处世态度和稳定的心理状态。

二、疏泄法
把积聚、抑郁在心中的不良情绪,通过适当的方式宣达、发泄出会,以尽快恢复心理平衡,称之为疏泄法。具体做法可采取下面几种方式。
(一)直接发泄
用直接的方法把心中的不良情绪发泄出去,例如当遇到不幸,悲痛万分时,不防大哭一场;遭逢挫折,心情压抑时,可以通过急促、强烈、粗犷、无拘无束的喊叫,将内心的郁积发泄出来,从而使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恢复平衡。发泄不良情绪,必须学会正当的途径和渠道来发泄和排遣之,决不可采用不理智的冲动性的行为方式。否则,非但无益,反而会带来新的烦恼,引起更严重的不良情绪。
(二)疏导宣散
出现不良情绪时,借助于别人的疏导,可以把闷在心里的郁闷宣散出来。所以,扩大社会交往,广交朋友,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是解忧消愁,克服不良情绪的有效方法。研究证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缩小“人际关系心里距”,是医治心理不健康的良药。

三、转移法
转移法又可称移情法。即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改变人的思想焦点,或改变其周围环境,使其与不良刺激因素脱离接触,从而从情感纠葛中解放出来,或转移到另外事物上去。《素问·移情变气论》言:“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古代的祝由疗法,实际上是心理疗法。其本质是转移患者的精神,以达到调整气机,精神内守的作用。转移法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一)升华超脱
所谓升华,就是用顽强的意志战胜不良情绪的干扰,用理智战胜生活中的不幸,并把理智和情感化作行为的动力,投身于事业中去,以工作和事业的成绩来冲淡感情上的痛苦,寄托自己的情思。这也是排除不良情绪,保持稳定心理状态的一条重要保健方法。
超脱,即超然,思想上把事情看得淡一些,行动上脱离导致不良情绪的环境。在心情不快、痛苦不解时,可以到环境优美的公园或视野开阔的海滨漫步散心,可驱除烦恼,产生豁达明朗的心境。如果条件许可,还可以作短期旅游,把自己置身于绮丽多彩的自然美景之中,可使精神愉快,气机舒畅,忘却忧烦,寄托情怀,美化心灵。
(二)移情易性
移情,即排遣情思,改变内心情绪的指向性;易性,即改易心志,进过排除内心杂念和抑郁,改变其不良情绪和习惯。《临证指南医案》华蛐云说:“情志之郁,由于隐情曲意不伸,......郁症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移情易性”是中医心理保健法的重在内容之一。“移情易性”的具体方法很多,可根据不同人的心理、环境和条件等,采取不同措施,进行灵活运用。《北史·崔光传》说:“取乐琴书,颐养神性”,《理

濡骈文》说:“七情之病者,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千金要方》亦说:“弹琴瑟,调心神,和性情,节嗜欲”。古人早就认识到琴棋书画具有影响人的情感,转移情志,陶冶性情的作用。实践证明,情绪不佳时,听听适宜的音乐,观赏一场幽默的相声或喜剧,苦闷顿消,精神振奋。可见,移情易性并不是压抑情感。如对愤怒者,要疏散其怒气;对悲痛者,要使其脱离产生悲痛的环境与气氛;对屈辱者,要增强其自尊心;对痴情思者,要冲淡其思念的缠绵;对有迷信观念者,要用科学知识消除其愚昧的偏见等等。
(三)运动移情
运动不仅可以增强生命的活力,而且能改善不良情绪,使人精神愉快。因为运动可以有效地把不良情绪的能量发散出去,调整机体平衡。当自己的情绪苦闷、烦恼,或情绪激动与别人争吵时,最好的方法是转移一下注意力,去参加体育锻炼。如打球、散步、爬山等活动,也可采用传统的运动健身法和太极拳、太极剑、导引保健功等,传统的体育运动锻炼主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因而能使形神舒畅,松静自然,心神安合,达到阴阳协调平衡。且有一种浩然之气充满天地之间之感,一切不良情绪随之而消。此外,还可以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用肌肉的紧张去消除精神的紧张。在劳动中付出辛勤的汗水,促进血液循环,活跃了生命功能,使人心情愉快,精神饱满。

四、情志制约法
情志制约法,又称以情胜情法。它是根据情志及五脏间存在的阴阳五行生克原理,用互相制约、互相克制的情志,来转移和干扰原来对机体有害的情志,藉以达到协调情志的目的。
(一)五脏情志制约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曾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这是认识了精神因素与形体内脏、情志之间,及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的辨证关系,根据“以偏救偏”的原理,创立的“以情胜情”的独特方法。正如吴昆《医方考》所言:“情志过极,非药可愈,顺以情胜,《内经》一言,百代宗之,是无形之药也”。朱丹溪宗《内经》之旨指出:“怒伤,以忧胜之,以恐解之;喜伤,以恐胜之,以怒解之;忧伤,以喜胜之,以怒解之;恐伤,以思胜之,以忧解之;惊伤,以忧胜之,以恐解之,此法惟贤者能之”。同期医家张子和更加具体地指出:“以悲制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以善治悲,以谑浪戏狎之言娱之;以恐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以怒制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以思治恐,以虑彼忘此之言夺之”。后世不少医家对情志的调摄有时比药石祛疾还加重视,而且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情志疗法。例如,或逗之以笑,或激之以怒,或惹之以哭,或引之以恐等,因势利导,宣泄积郁之情,畅遂情志。总之,情志既可致病,又可治病的理论,在心理保健上是有特殊意义的。
在运用“以情胜情”方法时,要注意情志刺激的总强度,超过或压倒致病的情志因素,或是采用突然地强大刺激,或是采用持续不断的强化刺激,总之后者要适当超过前者,否则就难以达到目的。

(二)阴阳情志制约法
运用情志之间阴阳属性的对立制约关系,调节情志,协调阴阳,是为阴阳情志制约法。人类的情志活动是相当复杂的,往往多种情感互相交错,很难明确区分其五脏所主及五行属性,然而情志活动可用阴阳属性来分,此亦即现代心理学所称的“情感的两极性”。《素问·举通论》指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七情引出的气机异常,具有两极倾向的特点。根据阴阳分类,人的多种多样的情感,皆可配合成对,例如,喜与悲、喜与怒、怒与恐、惊与思、怒与思、喜乐与忧愁、喜与恶、爱与恨等等,性质彼此相反的情志,对人体阴阳气血的影响也正好相反。因而相反的情志之间,可以互相调节控制,使阴阳平衡。喜可胜悲,悲也可胜喜;喜可胜恐,恐也可胜喜;怒可胜恐,恐也可胜怒等。总之,应采用使之产生有针对性的情志变化的刺激方法,通过相反的情志变动,以调整整体气机,从而起到协调情志的作用。
以情胜情实际上是一种整体气调整方法,人们只要掌握情志对于气机运行影响的特点,采用相应方法即可,切不可简单机械、千篇一律的按图照搬。倘若单纯拘泥于五行相生相克而滥用情志制约法,有可能增加新的不良刺激。因此,只有掌握其精神实质,方法运用得当,才能真正起到心理保健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回帖

8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8
发表于 2025-2-12 10:56:06 | 显示全部楼层
The sales data of the American sex doll reveals the hidden social psychology. The gender customization rate of full size sex dolls is as high as 97%, but the orders for female bodies still account for 82%. A feminist scholar pointed out sharply: "These silicone bodies are physical sandboxes of male power fantasies, and each purchase behavior is replaying the original script of gender power." But interestingly, among users who buy male dolls, 73% choose models with 20% more muscle mass than the standard, exposing a morbid worship of traditional masculinit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回帖

6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6
发表于 2025-2-22 16:37:44 | 显示全部楼层
The market for female sex dolls has seen remarkable growth over the past decade, with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people seeking affordable options without compromising quality. While these female sex dolls can sometimes come with a hefty price tag, there are several strategies that buyers can use to purchase them more cost-effectively. By considering factors like material choices, customization options, and where to buy, consumers can find a American sex doll that fits their budget while meeting their needs.
Excellent Sex Doll Shop SexDollTech.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回帖

4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4
发表于 2025-3-5 11:55:56 | 显示全部楼层
For individuals who experience social anxiety, depression, or isolation, best sex dolls can serve as a source of comfort. The presence of a lifelike companion can provide emotional stability, reducing feelings of loneliness.
Unlike human relationships, which can involve conflict, heartbreak and rejection, sex dolls in a  sex doll storage case provide an emotionally safe space. Owners don't need to worry about judgment, arguments or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易兜兜 ( 陕ICP备14000756号 )

GMT+8, 2025-4-2 07:28 , Processed in 0.08151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