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内容: ‘’
出处:《名医别录》
别名:柳桂
来源: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
处方用名:桂枝、桂尖、蜜桂枝
药性: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
临床应用:
1.风寒感冒
2.胸闷喘咳
3.风水浮肿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注意事项:
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当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临床配伍:
1.与麻黄配伍,发汗解肌,治疗风寒表实证,如麻黄汤;
2.与白芍配伍,调和营卫,治疗风寒表虚证,如桂枝汤;
3.与羌活、防风配伍,解表胜湿,治疗风寒表湿证,如桂枝羌活汤;
4.与羌活、乌头等配伍,温经散寒,治疗上肢风湿痹痛,如桂枝芍药知母汤;
5.与当归、细辛、木通等配伍,温经祛寒,合营止痛,治疗血虚寒阻肢体失于温煦之厥冷或头、肩、腰、腿、足部疼痛,如当归四逆汤;
6.与薤白配伍,温心通阳,治疗胸痹心阳不振证,如枳实薤白桂枝汤;
7.与茯苓、泽泻等配伍,化气行水,治疗膀胱气化无力证,如五苓散;
8.与茯苓、白术配伍,温阳化饮,治疗脾阳不运、水湿内停证,如苓桂术甘汤。
9.与川芎、当归等配伍,温经通脉,治疗寒凝血瘀证,如温经汤。
方剂 ‘’
1、 麻黄汤
2、大青龙汤
3、桂枝汤
4、小青龙汤
5、再造散
6、小建中汤
7、当归四逆汤
8、黄芪桂枝五物汤
9、肾气丸
10、炙甘草汤
11、桃核承气汤
12、温经汤
药理 ’
化学成分:主要含挥发油(桂皮油)、桂皮醛、桂皮酸、香豆素、鞣质、黏液质及树脂等。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扩张血管、促进发汗
(2)抗病原微生物
(3)改善心血管功能
(4)解热、镇痛
(5)抗炎、抗过敏
2.其他药理作用
(1)镇静、抗惊厥
(2)利尿
(3)抗肿瘤作用、促进胃肠蠕动和体外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桂皮酸有利胆作用。
炮制 ’
炮制方法:
1.桂枝: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
2.蜜桂枝:取熟蜜,加适量开水稀释,淋入净桂枝片内拌匀,闷润,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老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
每100kg桂枝片,用熟蜜15kg。
炮制作用:
1.桂枝:味辛、甘,性温。归心、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的功能。本品以生用为主。生品辛散温通作用较强,长于发汗解表,温经通阳。常用于风寒感冒,风寒湿痹,痰饮,水肿,胸痹或心悸,脉结代,寒滞经闭,痛经,奔豚等病症。
2.蜜桂枝:辛通作用减弱,长于温中补虚,散寒止痛。
性状与鉴别 ‘’
【性状】
本品呈长圆柱形,多分枝,长30~75cm,粗端直径0.3~lcm。表面红棕色至棕色,有纵棱线、细皱纹及小疙瘩状的叶痕、枝痕和芽痕,皮孔点状。质硬而脆,易折断。切片厚2~4mm,切面皮部红棕色,木部黄白色至浅黄棕色,髓部略呈方形。有特异香气,味甜、微辛,皮部味较浓。
【鉴别】
(1)本品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嫩枝有时可见单细胞非腺毛。木栓细胞3~5列,最内1列细胞外壁增厚。皮层有油细胞及石细胞散在。中柱鞘石细胞群断续排列成环,并伴有纤维束。韧皮部有分泌细胞和纤维散在。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射线宽1~2列细胞,含棕色物;导管单个散列或2至数个相聚;木纤维壁较薄,与木薄壁细胞不易区别。髓部细胞壁略厚,木化。射线细胞偶见细小草酸钙针晶。
粉末红棕色。石细胞类方形或类圆形,直径30~64μm,壁厚,有的一面菲薄。韧皮纤维大多成束或单个散离,无色或棕色,梭状,有的边缘齿状突出,直径12~40μm,壁甚厚,木化,孔沟不明显。油细胞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41~104μm。木纤维众多,常成束,具斜纹孔或相交成十字形。木栓细胞黄棕色,表面观多角形,含红棕色物。导管主为具缘纹孔,直径约至76μm。
(2)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10ml,密塞,浸泡20分钟,时时振摇,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桂皮醛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μl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0~15μl、对照品溶液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17: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二硝基苯肼乙醇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橙红色斑点。
(3)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醚10ml,浸泡30分钟,时时振摇,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三氯甲烷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桂枝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使成条状,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17: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香草醛硫酸试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