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470|回复: 0

21,环境与养生

[复制链接]

53

主题

0

回帖

1456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456
发表于 2023-9-26 12:42: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养生环境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一、养生环境的基本概念
所谓养生环境,是指空气、水源、阳光、土地、植被、住宅、社会人文等因素综合起来,所形成的有利于人类生活、工作、学习的外部条件。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有机的统一整体。正加恩格斯所言:“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人与环境,象鱼和水一样密不可分。环境创造了人类,人类依存于环境,受其影响,不断与之相适应;人类又通过自身的生产活动不断改造环境,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生活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意义重大,适宜的生活环境,可保证工作学习的正常进行,促进人类的健康长寿,有利于民族的繁衍兴旺。反之,如果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有害物质处理不当,不仅损害人类健康,还会产生远期潜在危害,威胁子孙后代。孟子指出:“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说明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居住环境对保障人类健康和改变居民体质的意义。
环境科学认为,正常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是不断进行着,但在一定阶段,能量与物质的输入与输出、生物种群的组成和数量的比例,都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信息的传递通畅这种平衡状态叫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动态平衡,外界和内部因素的变化,尤其人为因素都可对它发生影响,甚至受到破坏。生态系统之所以能保持平衡,是其内部具有自动调节的能力,或者说环境对污染物有一种自净能力。但这有一定限度,当环境内污染物过多,超过其自净能力,调节不再起作用,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环境就会受到污染。严重的环境污染,能造成生态系统的危机,导致人类的灾难。流行病学研究证明,人类的疾病70%~90%与环境有关。人类想健康长寿,就必须建立和保持同外在环境的和谐关系。

二、环境的分类
环境的分类方法很多,本章介绍常用的两种。
(一)按环境的形成划分
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自然环境包括地球上的空气、水、土壤、岩石和生物等;人工环境指人类为从事社会集居生活而建立的城乡生活居住环境,室内环境包括在人工环境中。这些环境不仅为人类生活所必需,且其组成和质量与人类的健康关系至为密切。
(二)按环境的性质划分
人类的环境按其影响因素的性质,可分为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环境四类。
1、物理环境 主要包括气候(如空气中的温度、湿度、风速)、噪声、震动、电磁辐射和电高辐射等。
2、化学环境 化学环境因素种类很多,大气、水、土壤中含有各种有机和无机化学成分;其中许多成分在含量适宜时为人类生存所必需。
环境中分布广泛、且对人体健康危害严重的化学性污染物主要有硫化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烟尘、光化学烟雾、重金属(如铅、汞)、农药、化学致癌物等。
3、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因素主要指环境中的细菌、病毒、微生物等。
水和土壤中的生物污染,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粪便污水、垃圾等;空气(尤其室内)的微生物污染,主要由于人们大声说话、咳嗽、喷嚏时的飞沫和飞扬的尘埃等引起。

4、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包括人为形成的环境。如人口密度、职业、社会经济状况、居住条件、饮食、风俗、个人生活习惯等。
为叙述方便起见,本章以自然环境、居住环境和室内环境(后两者属人工环境)为主,将各种环境影响因素揉合其间。

第二,自然环境与健康

一、人类适宜的自然环境
祖国医学认为,自然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人的寿命的长短。《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意为居住在空气清新、气候寒冷的高山地区的人多长寿;居住在空气污浊、气候炎热的低洼地区的人常短十。唐·孙思邈《千金翼方》中也提到:“山林深远,固是佳境。......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地势好,亦居者安”。自古僧侣皇族的庙宇行宫,多建筑在高山、海岛、多林木的风景优美地区。说明我国人民对于理想的养生环境的选择,是有独到认识的。
那么,人类适宜的自然环境,应具备哪些条件呢?综合古今研究情况,大致应具备以下几点,即洁净而充足的水源,新鲜的空气,充沛的阳光,良好的植被以及幽静秀丽的景观等。这个适宜的自然环境,不仅应满足人类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还要适应人类特殊的心理需求,甚至要与不同的民族、风俗相协调。

二、不良的自然环境因素举例
(一)不良的地理条件
1、地壳化学元素分布异常 由于地理环境中某些微量元素的缺乏或过剩可以引起地方病,所以地方病又称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其具有明显的地理特征,祖国医学对山区多瘿瘤,岭南多瘴气等地方病的发生早有认识,《素问·异法方宜论》对此作过专门论述。
一般说来,随地形的变化,地球的化学性环境也发生变化。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微量元素,在不同地理条件下,其分布亦不同。通常山区易发生活泼元素的缺乏症,如缺碘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缺氟引起龋齿,低硒与克山病的发生有关。平原、低洼地区易导致活泼元素的过多症,如氟过剩引起氟骨症。另外,据研究认为,大骨节病区的岩石土壤和水中锶多钙少。钙锶比例失调引起骨质代谢障碍,影响长骨生长,破坏骨髓骨软骨的正常机能而致病。我国公布最广的三种地方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克山病、氟中毒)都与不良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2、有害的放射性物质 有些地区蕴成的矿物对人体也是有害的。如铀矿、磷矿等,若有强烈的放射级,可造成当地人患贫血、白血病以及癌症发病率增高。
科学的进步使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但过度城市化也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耕地面积锐减,森林覆盖渐小,草原退化严重,水土流失,气候恶化,使包括地理条件在内的整个环境质量下降。
(二)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是由于向大气排放非固有的气体及微粒,超过了大气成份的正常组成,当大气自净能力不能消除这些污染物

时,造成大气质量下降,即可说这个地区的大气受到了污染。
1、污染来源 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能源的利用。如煤和石油的燃烧,大量排放出五大污染物-硫氧化物(SOx)、氮氧化合物(NOx)、碳氢化合物(HC)、一氧化碳(CO)及颗粒物,这种污染包括生产性污染、交通运输性污染和生活性污染。
2、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十分严重。包括急性中毒和慢性损害两类。
急性中毒主要见于意外事故,如液氯钢瓶爆炸造成的氯气外溢,可引起居民的急性中毒和死亡。世界上多次发生的大气污染灾害中,大半是由于空气质量的突然变坏对居民产生的急性作用,造成某些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突然升高。这些灾害的共同特点是:恶劣的气象条件(气温逆增、大雾),不利的地形(低洼地区、峡谷),使污染物在空气中聚集,短时间内造成大量人群发病和死亡。尤其老年、病人受害最大。
慢性损害,主要中于低浓度的大气污染,长期作用于人体,引起慢性非特异性疾病,如心血管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肺癌等。
(三)水源污染
水源污染又称水体污染。天然水体能接纳一定量的污染物进行自净,使水质成分保持平衡的能力,称为水环境容量。由于人类活动将污染物排入江河、湖海、水库或地下水,使水质、底泥的理化性状和生物种群发生变化,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我国人民历来重视水质的优劣,最早把水质划分为上中下

三等的是唐代的陆羽,他在《茶经》里写道:煮茶“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又说:“江水取人远者为上”。现代研究证明,山水含钠、镁离子较少,且很少污染,故最宜饮用。江水则较复杂,井予矿化度较高,皆非理想的饮用水。尤其是城中附近的江河水往往受人为因素影响而致水质污染。故“江河水取人远者为上”的观点是正确的。宋代欧阳修《大明水论》也明确指出:江河之水“众水杂聚,故次山水”。至于井水也有优劣之分,明初汪颖《食疗本草》指出,“凡井水有适从地脉来者为上,有从近处江湖渗来者次之,其城近沟渠污水杂入者成碱”,但井水也有被污染的。
据最近统计,我国54条主要河流中有27条被污染,44个城市中有41个地下水源受到污染;一些海湾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已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全国排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每日约7800万吨,全年计295亿吨,其中90%未经任何处理。
水源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含病原菌的人畜粪便、污水污染水源,可引起肠道传染病流行。水体遭受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后,通过饮水、食物链的形式可使人群发生急慢性中毒,甚至死亡。如水(亻吴)病就是由长期摄入富集有甲基汞的鱼贝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疾患,为公害病的一种,因最早在日本熊本县水(亻吴)湾附近鱼村发现而得名。另外,有些污染物可使水质感官性状恶化,妨碍水源正常利用;或使水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影响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损害水源的天然自净能力,破坏水源卫生状况。

三、预防保健措施
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人赖水以养生,可不慎所择乎”。水源、空气、土壤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我们要健康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就要慎重选择适宜自己的自然环境,还要采取有效的保健预防措施,尽量避免自然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对人体的不良影响。
(一)生活环境的选择
尽量避开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水源、矿藏,避开高压线、强磁场和有超声波、放射线的地方营建生活区。
1、减少某种有害微量元素的摄入量 防治地方性氟中毒和砷中毒的根本措施是改用低氟和低砷的饮用水源。如打深井,从低氟或低砷地层取水或收集天然降水备用。如在该地区无法找到适当水源,则进行水质处理,除去水中过量的氟或砷。
2、因缺乏某种微量元素而致的地方病可采用适当方式补充 如用碘化盐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近年来,有人在食管癌高发区饮水中投放姜石,进行改水防癌实验,取得显著效果。
此外,防治地方病宜从多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最根本的方法,是分析该地区的地形特点,分清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选择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作生活区,并作出相应的防护措施。
(三)社会防护,综合治理
对于自然生态环境失调并日趋恶化的现实。首先,政府要加强保护生态环境的科学研究工作,寻求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途径,避免重蹈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复辙。其次,在我国现有技术条件下,人口规模越大,密度越

高,活动程度越大的地方,产生的污水、废气、垃圾越多,生态环境污染也越严重。因此,控制人口规模,是减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
对于饮水卫生,重点是治理“三废”。从合理规划,综合利用、净化处理等几方面入手解决。个人防护可采取一些简便易行的方法,如将水煮沸后饮用,农村家庭用适量漂白粉投入水缸中亦可达消毒目的。

第三, 居住环境与健康

一、选择住宅环境
人生大约有一半以上时间是在住宅环境中度过的。因此,如何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选择住宅和营造房屋,创造一个科学合理、舒适清静的居住环境,对保障身心健康、延年益寿是非常重要的。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十分重视选择住宅环境,认为适宜的住宅环境不仅能为人类的生存提供基本条件,还能有效地利用自然界中对人体有益的各种因素,使体魄强健、精神愉快。历代学者在这方面做过不少独到的研究工作,如《太平御览》专列“居处”一章,《遵生八笺》也有“居室安处”条目,专门论述这个问题。综合古今有关环境科学的论述,理想的住宅环境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
(一)住宅选址
一般而言,要选择依山傍水的地势建筑住宅。依山建房,冬季山体及山上的树木作为天然屏障,可遮挡猛烈的风沙,减缓寒冷的气流;夏季山上茂密的树林,可减少阳光的强烈辐射,调节炎热的气候,且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使人感到溶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更增添生活情趣。傍水而居,使日常生活用水方便,尤其清澈甘冽,终年不断的山泉,可潮润空气,且很少污染。
城市住宅虽无自然山水可依托,但可通过植物绿化,建造街心花园、喷泉,保证楼群间适当空旷地带以及假山、影背,形成人工景观。北京紫禁城就在都市里人为地形成了依山傍水的环境,整个紫禁城外由一护城河环绕,流水潺潺,三大殿及其他建筑都背靠一座假山。这种背景方式,特别有助于防风御寒,堪称古代城市建筑之楷模。
(二)住宅朝向
建房座向的选择是根据地理位置所确定的。就我国大部分

地区而言,建房的最佳座向是座北朝南。这样做的优点有二:
1、有利于室温调节 我国地处低纬度,位于亚洲大陆东部,濒临太平洋,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夏热,雨热同季。冬季尤其在北方,经常西北风劲吹,寒流袭人,如房门朝北,冷风直入室内,室温降低,使人格外不适,易感冒患病。夏季东南风微拂,如房门朝北,凉风只好绕墙而过,不能直接进入室内,室内空气不流通,闷热憋气,同样有害于人体健康。
2、有利于室内采光 我国地处北半球,太阳位置多半偏南。夏天温度偏高,太阳光线与南墙的夹角小,墙面和窗户接受太阳的辐射热量反而减少,尤其中午前后,太阳的位置最高,阳光几乎直射地面,强烈的阳光照不到室内,避免了室温过高。反之,冬季太阳位置偏低,阳光从外面斜射进来,如房门、窗户朝南,阳光直按照入室内,且光照时间较长。从保健角度来讲,室内每天应保证2.5~4小时的光照为好。且自然采光优于人工采光,对人体健康更有益处。因此,条件允许时,最好选样南向建房。
(三)因地制宜设计
我国地域广阔,全国分为同建筑气侯区。在居室建筑上,除选择良好的宅址和理想的座向,还要考虑到各地区的地理气候、生活习惯和物质条件,因地制宜设计出不同风格的房屋结构。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出种类繁多的建筑,从帝王权贵的宫廷楼台,到僧侣平民的庙宇村落,不仅各具特色,且大多符合养生保健原理。如我国北方雨水较少,故屋顶设计坡度小,而南方雨水多,屋顶设计坡度就较

大;再如墙壁厚度,东北一带流行夹层暖墙,建筑用砖也比普通规格厚,这就是为了适应当地漫长的冬季取暖需要。还有陕北的窑洞,草原上的毡房,西南边陲的竹楼,这些传统建筑无不闪烁着科学与智慧的光辉,需要我们去探索其中的精蕴。

二、不良居住环境因素举例
(一)异臭
异臭是指能刺激嗅觉器官,引起人不愉快的臭气。产生这种臭气的物质为异臭物。有些企业(如食品、香料业)排出的气体虽然对短期接触者来说,可能是令人愉快的香味,但对工厂周围环境的居民来说,长期接触这种非正常的气味,也会感到不愉快,甚至厌恶。因此异臭是较为常见的环境污染问题。
异臭的来源分天然和人工两种。天然来源主要指动植物的蛋白质被细菌腐败分解产生各种异臭物,特别是停滞不动的污水和沼泽地,更易分解发臭。人工来源最常见的有石油、化工厂、造纸厂、动物饲养或加工场、废水、垃圾、粪便处理场等处。
异臭对人休的影响是渐进的。人们突然闻到异臭时会产生反射性抑制吸气,使呼吸次数进少,深度变浅,甚至暂时停止呼吸。经常接触异臭会使人厌食、恶心、呕吐、消化功能减退。长期受到一种或几种低浓度异臭物质的刺激,会导致嗅觉疲劳或丧失,以致“久而不闻其臭”。脑神经不断受恶臭刺激,可导致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的调节功能丧失。异臭物污染严重时,使人烦躁不安,无精打采,思想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判断力和记忆力减低。
异臭还迫使人们关闭门窗,影响居室的生活卫生条件,污染源附近的房屋、树木等会吸附异臭物,而且不易清除,形成二次污染物。异臭还会损害人的自尊心,影响心理状况和人际关系。
(二)噪声
声音可分为噪声、语声和乐声。所谓噪声是指人们不需要的声音,凡干扰人们休息、睡眠、工作、学习、思考和交谈

等不协调的声音均属噪声。但有时出现有调的、好听的乐曲、歌曲,当它使人们感到厌烦并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时,也被认为是不需要的声音,也称为噪声。可见,噪声的定义不是绝对的,它不是根据客观声音的物理性质定义,而是根据人们的主观感受,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等因素确定的。凡噪声超过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所能接受的程度,就叫噪声污染。
环境噪声的来源有四:交通噪声、工业噪声、施工噪声和社会噪声(如集市贸易嘈杂声、高音喇叭声、家庭收录机、洗衣机等发出的声响)。
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长期工作在85dB噪声的情况下,可引起难听甚至耳聋。另外,噪声对人体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等都有影响,引起神经衰弱、心跳加快、心律不齐、血压升高,还可能导致血中胆固醇含量增高、动脉硬化。噪声尤其影响女性生理功能,引起月经紊乱、妊娠合并症,使自然流产率、畸胎率和低体重胎儿发生率增高。

三、预防保健措施
(一)绿化环境
满目葱翠的环境不仅有益于人体新陈代谢,对心理起调节、镇静作用,还可减轻污染,改善气候,保护人类健康。绿化的作用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净化空气 绿化地带通过光合作用,成为氧气的天然加工厂。另外,在城市被污染的异臭气味中,二氧化硫含量多、分布广、危害大。绿色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可吸收二氧化硫,使空气不断净化,青草还能吸收氟化氢、氯气、氢气、汞蒸气等对人、畜、农作物有害的其他气体。
2、减弱噪声 绿化地带能很好地吸收和屏障噪声。公园中成片的树木约可降低噪声5~40分贝;绿化街道的两旁植树可使噪声降低8~10dB。若以乔木、灌木、草地相结合,消除噪声效果更好。
3、除尘灭菌 绿叶虽小,但它的叶表面积却是其占地面积的二、三十倍,叶片粗糙茂密,有的还长了许多绒毛,因而具有很强的吸附和阻留灰尘能力。据估计,全世界每年要向大气中排放一亿吨粉尘,造成空气污染。草坪上空的粉尘(飘尘)浓度为无草裸露土地的1/5,而一般细菌都依附在飘尘中,随空气中尘埃的减少,各种细菌自然减少。而且有些绿色植物的根叶还能分泌出一种杀灭细菌的物质,除空气中细菌,连土壤中的致病菌也会被消灭。
4、调节气候 绿色植物有吸收和反射阳光作用,并能通过叶面蒸发,消耗一部分热量,高大叶阔的树木能遮挡烈日,因此可调节气温和空气湿度。
(二)搞好环境卫生

保持清洁的环境卫生是我国人民良好的传统习惯。殷商甲骨文中就有大扫除的记载;敦煌壁画上还有一幅“殷人洒扫火燎防疫图”;《礼记》讲:“鸡初鸣,威盥嗽,洒扫室堂及庭”。表明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很重视环境卫生,清晨打扫已成为居民的日常习惯。
在工业高度发展,人口密度增加,“三废”污染日趋严重的今天,环境卫生的保护更为重要。城市里,除定期打扫,保持环境清洁外,还要建立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和生活秩序,人人做到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果皮纸屑,自觉维护公共卫生。乡村中,要妥善管理厕所、牲口棚,疏通渠道,并可在周围栽种具有驱虫作用的植物或带有香气的花草,如除虫菊等。
(三)治理污染
一个地区的环境污染受该地区的工业结构与布局、能源结构、交通管理、人口密度、地形、气象、植被面积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所影响。因此,环境污染的治理具有区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大气污染的治理,包括合理安排工业布局和城镇功能分区的配置,控制燃料污染(改革燃料构成,集中供热,改造锅炉,原煤脱硫,适当增加烟囱高度等),以及防止废气污染环境的各种工艺和净化措施。

控制环境噪声的根本措施是合理的功能分区,将工业区,交通运输区、居住区的相互位置安排好。居住区应按主导风向设在噪声源的最小风频的下风侧,居住区内可将对噪声要求不高的公共建筑如商店、餐厅、服务网点等布置在邻近街道的地点,形成隔音屏障,以保持居住区内部安静。要求安静的住宅、学校、医院等建筑,可离噪声源远些,或利用空地绿化减弱噪声。
加强交通管理对降低交通噪声也有重要作用。
个人防护,可利用耳塞、耳罩、耳棉等隔绝噪声,也不失为经济有效的方法。

第四,室内环境与健康
一、理想的居室环境
(一)居室结构
居民的住宅和平面配置要适当。一般说,每户住宅应有自己独立的成套房间,包括主室和辅室。主室为一个起居室和适当数目的卧室;辅室是主室以外的其他房间,包括厨房、厕所、浴室、贮藏室以及过道、阳台等室外设施。主室应与其他房间充分隔开,以免受其不良影响,并且应有直接采光。卧室应配置在最好的朝向。
对居室面积的要求是宽敞适中。《吕氏春秋·重已》说:“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蹶,多阳则痿,此阴阳不适之患也”。即是说,居室不宜太高大,也不宜太低小,否则阴阳各有偏颇,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从现代卫生学的要求,正常居室面积为15m2左右,城市住房每人平均6~9m2,农村8~12m2为宜。居室净高为2.6~2.8m,炎热地区可稍高,寒冷省份可略低一些。
居室进深是指开设窗户的外墙内表面至对面墙壁内表面的距离。它与采光和换气有关,通常一侧有窗的房间,进深不宜超过从地面到窗上缘的2~2.5倍;两侧开窗者,进深可增加到这个高度的4~5倍。另外,居室进深与居室宽度之比,不宜大于2比1,最好是3比2,以便于室内家具的布置。
室内微小气候是指室内由于围炉结构(墙、屋顶、地板、门窗等)的作用,形成的与室外不同的室内气候。它主要由气温、气湿、气流和热辐射(周围物体表面温度)四种气象因素组成。这四种气象因素综合作用于人体,直接作用是影响人体的体温调节。
居室内的微小气候要能保证机体的温热平衡,不使体温调节功能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保证居民有良好的温热感觉,正常地工作和作息。

居室内微小气候的标准以冬夏两季为准。夏季室内适宜温度21℃~32℃,最适范围为24℃~26℃;气湿(相对湿度)为30%~65%,气流速度为0.2~0.5m/s,最大不宜超过3m/s。冬季室内温度的适宜范围是16℃~20℃;气湿为30%~45%;气流速度为0.1~0.5m/s。
(二)室内采光
居室采光明暗适中,随时调节。如《遵生八笺》说:“吾所居座,前帘后屏,太明即下帘以和其内映,太暗即卷帘以通其外耀。内以安心,外以安目。心目皆安,则身安矣”。
室内光照包括自然光线(日照)和人工光线的照明。室内日照指通过门窗进入室内的直接阳光照射。阳光中的紫外线有抗佝偻病,提高免疫力,杀菌消炎等作用。一层清洁的窗玻璃可透过波长为318~320nm以上的紫外线。但有60%~65%的紫外线量被玻璃反射和吸收;且随阳光射入室内深度的加大,紫外线量也逐渐减少,距窗口4m处,仅为室内紫外线量的1/50~1/60,即使这样,其中的直射光和散射光仍有一定杀菌和抗佝偻病作用。
为保证室内有适宜光照,一般认为,北方较冷的地区冬季南向居室,每天至少应有3小时日照,其他朝向的居室还需多些。夏季则应尽量减少日照,防止室温过高。
夜间或白天自然光线不足时,要利用人工光线照明。人工照明要保证照度足够、稳定、分布均匀,避免刺眼,光源组成接近日光以及防止过热和空气污染等。
(三)居室通风
居室的自然通风可保证房间内的空气清洁,排除室内的湿热秽浊之气,加强蒸发散热,改善人们的工作休息环境。因此,厨房和厕所应有良好通风;夏季炎热地区应使主室内形

成穿堂风。外廊式住宅(一侧为房间,另一侧为开放式走廊)的外廊,除能起到阳台和避阳作用外,较容易形成穿堂风,适合于炎热地区。

二、不良的室内环境
(一)潮湿阴暗
当微小气候变化超出一定范围,机体体温调节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就会影响人体生理功能,降低抵抗力、增加患病率。如人们长期居住在寒冷潮湿房间里,易患感冒、冻疮、风湿病和心血管系统疾病。尤其对老年人,室温更为重要,老人体内产热少,体温调节功能差,对外界温度变化不敏感。有时室温相当低,而老人感觉不到,当体温降至35℃以下时,就会产生“老年低体温症”,表现血压下降,心跳过缓或心律不齐,甚至意识障碍,颈项强直。而在高温多湿环境里,人会感到闷热难耐,疲倦无力、工作效率下降,容易中暑乃至死亡。另外,如居室光线阴暗,视力调节紧张,可引起近视,紫外线照射不足,将影响儿童发育,使佝偻病增加。
(二)空气污浊
人们大部分时间在室内度过。据有关部门监测,室内空气污染比室外更严重。就一天时间分析,早晚尤甚;从超标幅度来看,平房污染最重,楼房次之,办公室最轻。
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主要有六:
1、人的呼吸过程可使室内空气中氧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和水分含量增多。
2、人体皮肤、衣履、被褥及物品,能发散出各种不良气体与碎屑等。
3、人们谈话、咳嗽、喷嚏以及生活活动。能将上呼吸道的微生物和地面、墙面上的微生物及灰尘播散到空气中。
4、使用煤炉、煤气或石油汽化气灶以及生物燃料(木头、秸杆、稻壳等)做饭、取暖时,燃料燃烧产生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悬浮颗粒物。

5、吸烟时产生的烟气中含有多种有害物,主要有一氧化碳、尼古丁、致癌性多环芳烃。
6、室外污染空气进入室内时,将其所含的各种污染物带入室内。
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身心健康危害严重,当二氧化碳的含量达0.07%时,敏感者就会感到不舒服;当二氧化碳含量达0.1%时,空气中的其它性状开始恶化,出现显著的不良气味,人们会较普通地感到不愉悦。空气中有大量微生物和烟尘的污染时,可致呼吸道疾病传播机会增加、甚至引起肺癌。

三、预防保健措施
(一)改良房屋结构
为了保障人体健康,我国人民经过长期生活实践,在居室改良上积累了一套丰富的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北方冬季长,为使居室温暖舒适,常设斗门、加厚墙壁、双层窗户、室内用门帘、屏风。壁毡、布幔等保暖。南方夏季炎热多雨,住房常采用通风阁楼坡屋顶,双层瓦通风屋顶,屋檐较宽阔。有的屋顶还设有一可开关的天窗,根据需要调节室内采光,保证室内通风、清爽、干燥。另外,采用内含空气的双层墙和浮筑楼板,也可减少噪声的传播。
(二)搞好自然通风
居室内的自然通风主要取决于门窗的合理开设和人们的生活习惯。我国北方冬季为抵御寒风,都紧闭门窗,室内污染物负荷较高,应注意每天定期开窗换气,住室内空气经常对流畅通,可减轻污染程度。而且,自然通风比空调机,电风扇效果好,风速柔和,风向较弥漫,人体易于适应,不会形成二次污染(如空调机的噪声等)。
(三)防治室内污染
厨房是室内空气的主要污染源。因此,除保证自然通风外,还可采取一些简便易行的措施。如在煤气灶上安装吸风罩,做饭时先打开窗户,关好居室的门;点煤气时,先划火柴后打开关;煎炒时不要油温太高;不要在厨房内看书或就餐;用完煤气后,要把厨房的总开关关紧,并经常检查是否有漏气的地方等等。
居室内、办公室内不得吸烟;不要高声说话;尽量旋低录音机、电视机的音量;轻手关门、轻声走路,以保持室内清洁 安静

另外,搞好室内卫生,定期消毒,对防治污染也至天重要。
(四)美化居室环境
居室的美化要根据房间的使用性质、空间大小、光照程度、家俱陈设以及个人兴趣爱好等,因地制宜进行安排,只要布局得当,相互协调,就会给人以美的感受。
色彩是室内空间的精神,室内的视觉、气质、格调主要由色彩语言来表现。从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来说,室内色彩应令人感到亲切、舒适,明快。一般讲,浅黄、乳白色可增加房间的亮度,使房间显得宽敞、给人以庄重、典雅感;嫩绿、浅蓝色显得温柔、恬静,使人产生安谧、幽美感。向阳房间光线充足,家俱色彩可选择浅蓝、灰绿等中性偏冷的色彩;背阴房间光线较暗,家俱色彩也较深的,墙面色彩可选择奶白、米黄等偏温和者。餐厅漆成橙黄色,可刺激食欲;书房采用浅绿格调,有利缓解视力疲劳;厨房、卫生间可用白色或灰色,使环境的光线更加谐和。
室内布置要根据人们在室内的活动方式而定。客厅和餐厅的陈设以“动态”为主,书房和卧室以“静态”为主。客厅是待客处,要尽且保持宽敞、空间感强。摆设的花木以艺术观赏为主,选一些枝叶繁茂的绿色植物,如万年青、君子兰、龟背竹等,可使整个客厅显得雅致大方。书房是读书学习的地方,陈设布置应从有利于学习着眼。如《遵生八笺》说:“书斋宜明静,不可太敞。明静可爽心神,宏敞则伤目力”,窗棂四壁可种些碧萝、剑兰,摆点松、竹盆景,使书斋“青葱郁然”;“近窗处,蓄金鲫五、七头,以观天机活泼”,这又体现了静中有动的布局特色。卧室的陈设应令人宁静舒适。床铺

的安置不宜正对卧室门,因房门一开就见到床,私密性不佳;且风从门外直接吹到身上,容易着凉、生病。若窗口开得太低,床头也不宜正对窗口,理由同前。卧室墙上可设置一些软枝低垂的观叶植物,如吊兰,增加静谧感。
(五)香味净化空气
焚香原本是一项祛秽浊气味,抑制毒害的卫生措施,在我国有悠久历史。香的种类很多,一般采用各种芳香植物或驱蚊药物及香料精制而成,有的还加入各种中药。居室内焚香,可清洁辟秽、杀虫解毒,还可清心怡情。如霉雨季节在室内焚香可驱除霉腐气味、净化空气;对储藏食品的居室用药香薰一薰,实际上是对食品中的致病菌进行一次“扫除”;学习工作时点燃一支卫生香,则有清心开窍、活跃思维、振奋精神的功效。但室内焚香不宜过多,特别通风不良或有病人在卧的房间。一般每次点燃一支卫生香即可,以防化学香精的烟雾中毒。
另外,室内通风不畅时,常有碳酸气等怪味,可在灯泡上滴几滴香水或花露水,遇热后慢慢散发香味,室内就会阵阵清香扑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易兜兜 ( 陕ICP备14000756号 )

GMT+8, 2024-12-22 00:43 , Processed in 0.09357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